花蓮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計畫緣由|Origin​​

花蓮溪流域位於花蓮縣內,包括光復、萬榮、鳳林、壽豐、吉安、秀林等鄉鎮,為花東縱谷平原三大水系之一,亦屬全台25條中央管河川之一,主流全長57公里,源出中央山脈拔子山嘉農溪之上游及海岸山脈之加蘭溪(加路蘭溪)。東流入花東縱谷後,延縱谷平原北流,在花蓮市南郊化仁注入太平洋。花蓮溪兩岸防洪設施已大致完成,然為因應近年氣候變遷挑戰,提高國土與社會總體韌性,水利署提出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計畫,跳脫以往以水道治理為主,將打造國土韌性承洪觀念,透過土地利用治理與管理,承襲NBS(Nature-Based Solution)理念,將生態系服務功能納入整體考量,營造水、自然與人相互之平衡關係。導入民眾參與,將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並以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國土綠網合作、藍綠帶網絡保育…等措施。目標由下而上改善國土與社會面對風險之能力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調適作為,並符合社會大眾對水的想像、對水的期望以及與水的關係。

課題與願景|Subject and Vision

依據流域現況分析所面臨重要課題,主要包括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生態保育、水岸縫合等面向,並研訂願景與目標

面對的課題

蒐集花蓮溪流域基本資料,據以分析及盤點流域內各面向重要課題,作為後續擬定願景及目標之基礎。
 
 

我們的願景

以「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整體願景,提出花蓮溪流域在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等面向之改善與調適願景,計畫期間將透過平台會議持續討論確認,並據以擬定各項策略目標。

策略與措施|Strategies

依流域課題與願景,導入風險管理機制,應用NBS或扣合相關政策與計畫研擬策略與措施,並期許各界、民眾共同參與。

1. 水道風險

跳脫以往線性規劃思維,非以工程手段為唯一處理方式,擴大規劃空間,以管理與治理並重模式,並考量納入NBS(Nature-Base Solutions)概念。

2. 土地洪氾風險

土地洪氾風險之改善與調適設策略可分為兩大面向,其一為透過逕流分擔及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降低土地洪氾風險;其二則為將土地承洪觀念落實於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3. 藍綠網絡保育

為達成流域藍綠網絡保育之目標,並協助未來執行復育行動時可核對實際成效是否如預期反應,並能進一步檢討與調整執行策略,回饋復育行動。

4. 水岸縫合

串聯水綠網絡,平衡生態與發展,透過串聯動線與水域節點營造,增進地區民眾對水岸環境之情感或水岸週遭文化歷史重現的契機,並希望有助於花蓮溪流域之生態緩衝及水文化彰顯。

平台會議|Platform Meeting

邀請流域管理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地諮詢小組,釐清各部門業務及分工,以協助民眾參與、跨領域專業之角色,共同討論輔助推動流域改善及調適規劃。

民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

邀請流域涉及行政區之社區、區公所與關注地方生態議題等團體,廣泛蒐集民眾意見,指認地方環境資源、課題、深入溝通改善及調適策略,以互動討論方式進行多元思考,進而達成共識,創造公私協力的機會。

相關資料 Relevant Documents

相關報告與辦理成果

推動情形|Status

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
62%
65%
水道風險
63%
土地洪氾風險
62%
藍綠網絡保育
65%
水岸縫合
51%
民眾參與

聯絡資訊|Contact information

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
97046 花蓮市仁愛街19號
Tel +886-3-832-5103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聯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